本课程从采购供应商管理系统的高度,策划编写了全面管理供应商→的课程,既有理Ψ 论高度,又联系企业采购工作中具体实际,既讲方法,又有工具,同时还有采购供应商管理的策略和技巧,通过培训学习,能使企业采购人员在采购供应商管理技能上有着质的飞跃。
呼唤供应商领导对公司品质的重视并积极参与。
正确▃分析供应商的特点,并对供应商进行产品科学分类。
建立∑以质量标准化作业管理体系与加以执行。
积极要求供应商早期参与加强产品品质早期控制。
掌握供应商开发的方法、技巧,改善供应商的工作行为。
掌握供应商产品的质量和交期控制的方法和技巧。
提高供应商正常供应和非正常供应的能力以增『加生产柔性。
明确∞采购的供应商质量管理职能,掌握质量管理与控制,减少企业采购质量风险。
通过供应商大会建立中高层战略关系。
如何进行供应商关系的建立并持续改进。
掌握应对供应商技术变更和质量变更的措施。
加强供应商的培训和辅导,洞悉∑ 供应商之横向和纵向关系协调处理的关ζ 系。
讲授法,演练法,小组讨论法,案█例分析法,视频教学法,学员分享法,老师点评法等。
采购员,采购主管,采购经理及供应链管理人员,供应商开发的团队人员、SQE、供应商品质工程师、质量体@系管理、供应商管理人员,公司运营◇副总等。
两天(12小时)
第一部分:供应商〓意识篇——拥有良好的品质文化是品质得到保证的基本前提
一、呼唤供应商高层对品质的重视和全员参与品质
1、问题的思考:
(1)一个企业的生存主ㄨ要靠什么
(2)谁给企业发工资?企ξ 业的老板真正是谁
(3)品质真的很重①要吗
2、识别品质的本质
3、呼唤供应商高层对品质重视意识
4、全员品管
5、加强与供应商中高层管理的沟通
(1)如何实现与供应商中高层的沟通
(2)沟通的重要性〓
(3)取得沟通成功的要素和环节
(4)五大沟通技巧
(5)沟通渠◣道的建立
(6)沟通的手段和策略
(7)影响沟通的六大问题规避
6、案例分析与讨论:这样与供应商高层沟通可以吗?
二、树立正确的品质观念和意识
1、树立正确的质量理念
2、有关品质的6个新价值理念▅
3、供应商品质观念的演进阶段
4、供应商品质的五大要素和五个想法
5、正确判别品质的5个误区与真相
6、供应商高层对全面的质量承诺和重视程度
7、供应商品质观念的转变
8、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存的根本
三、案例分析与╲思考:
1、案例:质量兴国
2、案例:质量生》存之道
3、案例:西格玛质量成功之路
4、案例:视频教学——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
5、案例:企业的衰败----质量之祸
第二部分:供应商开发选择整合篇——选择和整合优秀的供应商是质量管理控制的重要环节
一、供应商开发的前期准备工作
1、如何时根据企业的产品特征将供应商的分类
2、企业在供应商矩阵图中⌒ 处于什么位置
2、供应商开发→管理有什么好的方法和工具
3、掌握供应商开发管理所必备的知识和要求
4、供应商行业结构布局情况是怎么样的,怎么识别
5、供应商开发管理的具体步骤和流程▓是什么,关键点在哪里
6、案例分析:某公司高效的供应商开发流程图分享
二、如何进行供应商的开发
1、开发供应商有哪些途径
2、初级供应卐提供哪些资料给企业,如何认识和掌握这些资料的真实ζ性
3、如何对供应商▽进行分析
4、讨论:如何确保供※应商资料真实性和供应商的能力?我们要重点关注供应商的哪些能力?
三、如何对供应商进行认证
1、供应商认证工作的前期要做什么准备
2、如何初选新的供应商,标准是什么
3、如何对供应商样品进行测试认证
4、如何进行供应商中试认证
5、如何进行批试认证↙
6、如何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协议?框架协议如何制㊣订和如何签?签协议要注意什么问题?
7、如何规避协议的法律风险
8、案例:某股份有限公司采购合同如何规避风险的?
四、同战略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
1、不同类型供应商合作关系的特点
2、如何同伙伴供应商长期合作
五、应对强势、弱势供应商的策略
1、如何应△对强势供应商
2、如何整合弱势供应商资源
六、有效地进行供应商整合
1、供应商数量整合
2、减少供应链中不增殖的活动
七、建立供应商的激励机制
1、建立供应商激励的的标准
2、明确供应商激励的激励的方式
3、选择供应商激励的时机
4、与供应商建立沟通渠道
5、实战案例分析:
(1)企业对⊙供应商激励的控制模式
(2)某企业对供应商的激励机制的尝试
第三部分:供应商质量管理方法实践篇——互利共赢的供应商质量管理与控制的有效方法
一、公司与↓供应商制定联合质量计划
1、供应商早期参与
(1)经济方面——进行价值分析
(2)技术方面——产品设计、工艺设计、生产和检验测试
(3)管理方面——建立责ω任制,保持沟通畅通无阻
2、向供应商派出代表——加强供应商过程控制
(1)对供应商产品质量进行全过程控制
(2)从源头发现问题加以控制
(3)IQC关口前移
3、定期不定期进◥行监督检查
(1)检查标准的策划和建立
(2)及时掌握供应商生产状况
二、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和排序
1、评估供应商☆的要素
2、评估的依据是什么
3、评估的关键点和权利如何设定
4、排序
5、如何利用供应商的评估结果对供应商进行管理
6、“恩威相济”管理供应商的具体策略是【什么
三、对供应商改善绩效的评估
1、供应商需要进行◣改善的数据收集和整理
2、原因分析——调查研究
3、双向沟通
4、对策和方法策略
5、验证和推广
6、持续改进的方案
三、帮助供应商导入新的质量标准化的体系和方法
1、质量管理体系的导入和维持——ISO系统
(1)管理责任要求
(2)产品≡实现过程控制要求
(3)资源的要↑求
(4)测量和分析和改进的要求
2、全面质量管理TQM
(1)如何↘实现三全四个一切
(2)PDCA的运用等
3、QQC的导入和运用
4、品质五大工具的操作
5、QC七大手法的综合使用
四、培养优秀而忠诚的战略供应商
1、如何看待我们的供应商?
2、如何选择合适的供应商
3、对待√供应商有什么策略
4、在公司利益和供应商的利益面前如何实现双赢?
5、如何对供应商进行激励?
6、激励有哪些方法对供应商行之有效?是处罚还是奖励,如何把握度?
7、如何对供应商进行培训和辅导实现持续改进
(1)培训计划建立和●实施
(2)培训的重点和要求
(3)持续改进的方法和策略
8、积极欢迎供应商的抱怨●与投诉
(1)建立供应商投诉的机制
(2)受理投诉
(3)供应商投诉的处理与预防
五、案例分析和思考:
1、案例:某供应商实地调查
2、案例:某☆供应商业绩评估
3、案例:某公司供应商评估制度
4、案例:某公司供应商的改善小组是如何实现供应商ξ改善工作的
5、案例:某公司全面考核战略供应商的体系分享
6、案例:某公司实施采购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制度
7、案例:某公司高层领导与供应商沟通渠道
第四部分:供应商产品质量验证——供应商产品质量的验证和不合格品的判定与处理
一、供应商产品质量的验证
1、产品验证♀的主体和依据
(1)采ㄨ购方或者客户
(2)验证的技术资料的要求和把握
2、产品验ξ 证的程序
(1)验证的内容
(2)验证的方法
(3)验证的标准和人员等
3、产品验证的多种方法介绍
二、不合格品的判定与处理——诊断结果的数据分析并进行持续改进
1、不合格品的识别
2、不『合格品的质量责任
3、不合格品的◣处理
4、不合格品的预防
(1)如何标识
(2)如何隔离
(3)如何评审
(4)如何处置
5、对数据进行分析并持续改进
(1)数据分析的工具
(2)统计学知识
(3)总结和改进
三、案例分析和分组讨论↘
1、供应商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的哪些,请举例说明。
2、如何对供应商之不合格品进行判定与处理?
3、案例分析:某▓公司不合格处理制度
第五部分:供应商后期管理篇——如何改进供应商提高交期达成率
一、供应商交期的管理,提高采购交期率
1、交期管理的规划
(1)什么是交期管理
(2)确保交期的重要性
(3)交期的规划与》决策
2、采购跟催确保交期
(1)采购业◣务四个阶段
(2)采购各阶段交期管理技巧
3、供应商交期延误原因分析及对策
(1)交期延误原因分析
(2)改善与供应商的沟通
(3)立并加强←交期意识等制度
(4)编制实绩资料
二、案例分析与思考
(1)某公司交期跟催表
(2)某公司交期▅管制表
三、讨论:如何缩短订单处理的周期的六方法
第六部分:供应商管理创新篇——实现供应商大会的项目推进,建立供应商中高层沟通平台
一、供应商大会项目推进的主题思想
1、加强合作信心,增进╱合作联盟
2、拓展业务合作领域,共铸产业链
3、表彰先进,共同发展,实现共赢
4、检讨检讨合作中的问题,并持续改进
二、与供应商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
1、交付问题——时间、地点、数量
2、成本问题——虚高、瞒报、不主动、不及时
3、质量问题——不合品、缺陷产品
4、服务问题——配合度不佳
5、各供应商绩效数据通报——考核、评分标准
6、供应商绩效表现案例分♂析
(1)优秀供应商分析
(2)落后供应商分析
三、供应商基础管理策略与方法
1、流程控制管理
(1)供应商认证管理流程
(2)采购选择流程;
(3)采购执行流程;
(4)采购评□ 估与评价流程;
2、供应商分类管理
(1)供应商关系管理
(2)优先整合策』略
3、日常绩效管△理策略
四、供应商廉政建设管理——三不政策“不敢、不能、不想”
1、签署《廉政协议》
2、建立日常监督机制
3、纳入日常监督管理
4、不定期廉政调查
5、轮岗
6、三分一统
7、设立直线热线电话
五、建立公司与各供应商中高层进行沟通与交流〓的平台
1、日常◎的沟通——业务沟通接口
2、中高层的沟通与︽互访机制
3、年度供应商大会交流
4、早期供应商中高层积极参与
六、公司未来对供应商管理侧重点与合作展望
1、建立长期的供应商关系管理
2、推行针对性更强的供应商绩效考核制度
3、成本控制的加强
4、支持研发,早期参与,展望合作,双赢共享